深入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发布人:网站编辑

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教育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并结合学院和学校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持续推动非学历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尽早建成教育强国贡献中大力量。

《纲要》在第七部分“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集中阐述了继续教育相关内容:

(二十四)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国家老年大学。加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国家数字大学。完善和加强继续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等制度保障,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五)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横纵贯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体系。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建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搭建教育专网和算力共享网络。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打造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数字教育权威期刊等公共产品,推动优质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走出去。

(二十六)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建设云端学校等。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强化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这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强调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都能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与机会,满足其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需求。同时,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为继续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广泛的教育覆盖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意味着继续教育将借助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为更多人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顺应教育数字化的趋势,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在线教育平台的优化升级。一方面,将学院多年积累的优质线下课程资源,转化为高清、流畅的线上课程;另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新技术、新理论,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满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需求,为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二)坚持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与拓展非学历教育服务领域相结合、双促进

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在党政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方面,依托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开设党性和政治理论教育、领导力培养等核心课程,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在企业家和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培养上,凭借强大的文史哲、经济金融和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设置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等课程,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在医学继续教育和医院管理培训领域持续深耕上,联合知名医院和医学专家,开设一系列面向医护人员的非学历教育教育课程,提升医疗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拓展公民终身学习领域,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和培训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学院的联动,积极开拓校际与校企合作

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在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的深度合作,把专业学院在学科师资方面的优势、继续教育学院在培训组织和服务执行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为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质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项目。此外,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开展定制化培训服务。与大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展望未来,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纲要》,朝着“建设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一流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为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教育强国建设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原文转载链接: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https://mp.weixin.qq.com/s/mbmu-yejm_JyZBmvkI90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