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头雁”导师组团式、多轮次赴四川开展回访指导

发布人:网站编辑

2025年3-4月,中山大学按“1名高校教授+1名产业导师+1名政策导师”组建“头雁”专家导师组,逾20位导师分七批次深入川蜀大地,以实地调研、个人访谈、专题研讨、项目复盘等方式开展回访帮扶指导工作,推动“头雁”培育“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

“头雁”项目(达州站)导师回访活动合影

 

中山大学农学院原院长谭金芳教授、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忍教授、陈昊副教授、康鹏胜博士、林晓龙博士,品牌营销实战专家关志坤、三农电商专家徐伯达等与相关市(州)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班主任老师组成的导师团分赴成都、自贡、攀枝花、内江、广安、达州、巴中、凉山州等地开展“头雁”学员跟踪回访和帮扶指导工作,“头雁”学员近100人次参与了此次回访指导活动。

“田间课堂”助力春耕生产

在川西高原,导师组深入学员种植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导师们围绕科学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为学员送去“及时雨”般的精准技术指导。针对由于高强度耕作、过量使用化肥等原因造成的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谭金芳教授认为应以植物营养学为抓手,通过使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等土壤微生态调控措施,以保证土壤生态平衡和作物品质,促进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针对经济作物倒伏,影响产量、增加劳动成本的问题,导师建议通过调整种植密度、科学施肥、优化技术、选育良种方式等解决,并就农产品保鲜技术、仓储管理等方面给出了科学建议。

因地制宜做优特色农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特色农业需利用乡村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品质、特定市场需求和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导师一致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应依托一定区域内所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业资源,产出具有“特、优、名、精、新”和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同时需跳出“有品无牌”的窘境,以特色创品牌、以标准育品牌、以营销强品牌。针对农文旅项目,导师们认为应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聚合特色农业、文旅资源,走好“文化+体验+生态”创新融合发展路径,走出一条具有巴蜀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头雁”项目泸州市回访

 

导师现场“把脉”解学员经营管理难题

“品质是基础,价值是溢价,灵魂是定位,农业品牌培育要坚持长期主义”,关志坤老师结合多年实战案例,为擦亮川农金字招牌,助力川货出山支招,同时他认为“人才是被吸引,而非单纯招揽”,建议学员们结合企业亮点与发展规划,打破信息壁垒,借助当地政策,探索多元引才模式,为企业注入发展新活力。

项目组导师现场解答问题

 

近年来,农村电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然成为了商家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徐伯达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展业务、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就产品设计、文案策划、直播运营等方面和学员进行了探讨,他希望大家注重市场调研,敏锐捕捉市场趋势,积极听取客户反馈,以便及时精准调整策略,满足市场需求。

此次为期一个月的组团式、多轮次深入跟踪回访指导是中山大学“头雁”培育的务实举措,通过深入学员生产经营一线,精准了解学员需求,并针对性地给出指导意见和具体操作方案,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在壮大自身产业的同时引领和带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受访学员纷纷表示,导师们专业的指导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头雁”项目中山大学研修班合影

大湾区科创中心:186 7662 8811